当前位置: 首页
>>警务资讯 >>媒体报道

《浙江法治报》杂志刊发 |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湖州做对了啥?”

时间:2025-02-28 来源:湖州市公安局

“能帮帮我们吗?”新学期刚开学没几天,湖州市吴兴区护苗中心来了一对母女,母亲拉着16岁的女儿,站在中心大厅里满脸焦虑,“这孩子最近情绪很差,上学没心思,还老跟我吵架……”

这已是春节后该中心接待的第3起主动求助案例。初步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当即为母女俩预约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以前都是我们找家长,现在主动上门求助的情况越来越多了。”工作人员说。

护苗中心是湖州市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罪错行为分级矫治工作的试点之一。2023年,湖州市委政法委会同市检察院推动市两办印发《关于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矫治的实施意见》,健全涉未领域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各政法单位及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分别以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及涉罪行为等不同阶段为侧重,开展预防、矫治试点工作,将传统的事后惩戒升级为全链条守护。

  一年试点下来,成效显著:2024年,湖州全市涉未违法犯罪发案同比下降18.32%、降幅居全省第一。改变的核心支点到底是啥?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从“抓了放”到“管到底”

吴兴区护苗中心位于湖州市西山漾的东侧,于2024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走进护苗中心,记者看到,5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教育学习区、普法宣传区、拓展活动区三大功能区。在档案室内,负责中心运营的乐家社工负责人郎燕萍正在梳理总结未成年人小旭(化名)的矫治档案。

16岁的小旭第一次到护苗中心,是因为合伙“拉车门”被抓。由于未满18周岁且是初犯,公安机关依法作出拘留不执行决定,并将他送至护苗中心,对他开展必要的矫治教育。

“罪错未成年人一般都存在法治观念淡薄、对未来迷茫等特征,且常常伴随一些心理问题。”吴兴区公安分局派驻民警杨华介绍,针对这些共性,中心特别设置了“警示教育、法治教育、心理辅导、人生规划、感化教育”五堂课,明确法律底线,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规划人生,帮助他们重回正轨。

顶着夸张的发型、打扮标新立异,跟大部分被送到中心的未成年人一样,小旭起初对这些所谓的课程并不“感冒”。但在上完五堂课后,他却主动要求每周来做一次心理咨询。

“他表面看起来离经叛道,实际内心非常需要被接纳和被理解。”心理咨询师殷旦丹说,因为父母离婚,小旭自小被辗转寄养在不同亲戚家中。由于家庭监护缺失,初中一毕业他就外出打工,还结识了一帮社会上的“兄弟”,他伪装强大开始跟着“兄弟”混社会“拉车门”。

在护苗中心,公安民警给他普法;教育局老师为他做人生规划;心理咨询师倾听他的遭遇后,和他开启了一场心灵沟通。小旭曾经暗淡的生活,渐渐明亮起来。郎燕萍告诉记者,未成年人心理具有易感性、易变性,对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护苗中心扮演的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角色。

令杨华特别高兴的是,当旧日“兄弟”再度邀约时,小旭坚定地拒绝了。年前,结束12次咨询的小旭决定回家,正视生活的不如意。离开之前,他特意回到中心告别,还给每个人送了一个玩偶,“谢谢你们”,他说。

对于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但又未到构罪年龄的未成年人,护苗中心在吴兴区委政法委牵头下,由未保委领导联动民政、教育、司法等多方力量,为这类群体建立了更完善的分级矫治、帮扶体系。

目前,吴兴在各个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都建立了“护苗工作站”或“护苗工作室”。孩子们在护苗中心完成矫治后,还将由所在乡镇街道、派出所、学校等长期跟踪,全方位帮助他们重新回归学校、社会,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再次违法犯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