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晨薄雾中,安吉“余村原”景区竹林里传来锄头与泥土碰撞的窸窣声。村民王师傅蹲下身子,拨开湿润的竹叶,一锄头下去,嫩黄的春笋破土而出。“现在挖笋成了新行当,游客抢着体验,一天能接待十几拨人。”他笑着说。这片曾经沉寂的竹海,如今正通过一根根春笋撬动绿色经济——今年仅挖笋体验项目,日均吸引游客超百人,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三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中国竹乡”浙江安吉以竹为媒,通过创新产业链、发展林下经济、融合文旅业态,让竹林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
安吉县公安局灵峰派出所生态警长袁展超的巡山记录本里,记录着竹海变迁:过去巡查重点是防范盗伐,如今更多精力放在服务产业。他与队员每日穿梭在数万亩竹林中,为竹荪种植户解决技术难题、帮林下养殖户对接销售渠道……在横溪坞村,村民采收竹荪日均收入超百元,“生态警长+林下经济”模式已覆盖全县,带动数千农户户均增收数万元。在这里,非遗技艺与生态警务碰撞出创新火花。鄣吴镇“家圆融冰工作室”内,竹丝在指尖翻飞,曾经的涉毒人员李明(化名)正专注制作竹扇。“月入3万,比走歪路踏实多了。”他打磨的扇骨通过直播间飞向全国。据悉,派出所联合禁毒大队打造的“非遗工坊”已培育42家,1200余名从业者年均增收30%,制扇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万元,让传统技艺成为戒毒帮扶的新载体。
在这里,法治力量为竹海筑起立体防护网。42名“生态警长”每月巡查18.6万亩竹林,无人机、红外相机监测生态安全。针对竹产业创新推出的“浙里安芯”保护体系,已为28家企业建立专利壁垒,截至目前已协助相关企业挽回损失200万元。随着“以竹代塑”浪潮兴起,安吉公安还深化“地瓜经济”增值服务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境外投资企业风险提示工作,全力助推安吉绿色家居“品牌出海”。今年以来,安吉竹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显著,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在这里,绿色转型的阵痛化作创新机遇。面对竹拉丝废水处理难题,安吉公安联合环保部门推动成立专业处理公司,将90家企业废水集中处理,既护住一溪碧水,又降低企业治污成本。在“余村原”景区,一支由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民警、老护林员和生态义警组成的巡山队伍正穿梭于翠竹之间,每日巡山检查竹林防火安全;老支书鲍新民向研学团队讲述“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型故事。竹筏泛波间,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愈发清晰。
从破土而出的春笋到高附加值的竹纤维制品,安吉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竹字经”。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当地通过“生态警长”机制串联起保护与发展,让每根竹子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绿色动能。竹涛阵阵中,一幅“不砍竹也能致富”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分享到: